• <input id="m6ky4"></input>
  • <acronym id="m6ky4"></acronym>
  • <menu id="m6ky4"></menu><kbd id="m6ky4"></kbd>
  • 此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獲取 Adobe Flash Player

    尊敬的訪客,歡迎您訪問湘西州人民醫院網站,我們一直在關心您的健康!為您的健康服務!

    地址:吉首市乾州世紀大道與建新路交匯處

    郵編:416000

    預約掛號:0743-8669668

    投訴電話:0743-8669062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醫院動態 » 杏林擷萃 »

    誰不說我家鄉好

    誰不說我家鄉好之
    (一)悠悠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酉水南岸,保靖縣城西邊,距縣城約45公里。主峰海拔1320米,為保靖縣最高峰。山上空氣清新,空氣中負離子含量豐富。區內面積18.7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在90%以上,有1000米以上的山峰7座,層巒疊嶂,溪谷縱橫,茫茫林海無邊無際,十分壯觀。
     
    (白云山最高峰) 
          白云山森林生態系統屬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域、東部常綠闊葉林亞區域、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中亞熱帶闊葉林北部亞地帶、三峽、武陵山地栲類潤楠林區。
     
    (白云山竹海)
     
    (白云山國家級保護動物--黃腹角雉)
          保護區是國內發現白頸長尾雉集中分布最多的區域之一,僅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如金錢豹、云豹、白頸長尾雉、黃腹角雉、林麝、金雕等6種就在這里出現過;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2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如伯樂樹、珙桐、紅豆杉、南方紅豆杉也在保護區內快樂成長。老百姓餐桌上的蕨菜類植物在白云山比比皆是,簡直是一座動植物的樂園。
     
    (二)白云邨避暑山莊
          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們幾家人相約來到白云山白云邨。
          白云邨的“邨”,最容易被人誤讀為“屯”。360百科解釋:邨是一個中國漢字,讀音為(cūn),名詞詞性,其意義同"村",指鄉村、村莊;常特指社區,區別傳統意義的"村落";有時也用于人名。
          《說文解字》(卷六)(邑部)釋:邨地名。從邑屯聲。臣鉉等曰:今俗作村,非是?!稄V韻》釋:墅也?!对鲰崱方猓壕勐湟?。字從邑從屯。經史無村字,俗通用。如《晉·陶潛·歸田園詩》“曖曖遠人村(邨)。”《桃花源記》“村(邨)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可見,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此“邨”非彼“村”,兩者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因“經史無村字,
          俗通用”。似乎古文中的通假字相類似,這對于從小學習簡體漢字的人來說,認錯字也就情有可原了。其實這個字也有人用于人名,如原汪偽政權76號特務、大漢奸丁默“邨”,就有這樣一個字,多數人只是對其不注意罷了。
       
    (白云邨內靜悄悄)
       
    (雅居)
          如今的白云山水泥路已經從山腳修到山頂,這里遠離城市的喧囂和揚塵的煩擾,清新的空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不聽警笛聲,不見塵飛揚,只聞花香和鳥鳴,一種鄉愁不由而生,過去的那種田園生活與健康生活環境與情景又一一浮現在腦海里,人要是不長大該多好!
          孫兒與爺爺奶奶同上白云山,很快就融入了這個臨時拼就起來的“大家庭”。尤其是有了姑姑家兩個姐姐相伴,那種高興勁兒真的是無法用文字來形容。

    (晨陽背影)
          沒有帶小孩的人家一早就出了門,各自都想在這個氧吧里盡情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不愿被人打擾。但帶著小孩的我們,總不能把自家小孩丟在白云邨自個兒出門攬勝。
          這就是拖家帶口與二人世界的最大區別。

    (粘) 
          我常常想,出門在外,沒有小孩的羈絆,大人就像放下了包袱一樣可以任性、自由地玩。但這樣的玩法似乎欠缺點什么。反復地想著這個問題,最后才明白了我們到底缺乏了什么東西,那就是“童趣”。是那種再也不能回到我們身上的那種童年的鄉愁和記憶。帶著小孩走天涯,讓童趣圍繞在我們的身邊,不正是我們永遠年輕,永不言敗,勇往直前的源泉?如此這般,帶著家人,帶著小孩出門看看,相較于單身貴族和兩人世界的四處游蕩,那意義就大得多了,何樂不為?

    (三)知青場邊“知青泉”
          “知青”,即知識青年的簡稱,是一個特定群體在一個特殊年代共同的名字。40多年前的1973年,一群風發正茂的少年聽從偉人“農村是個廣闊天地,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在那里是大有作為的”號召離城別家,來到白云山上,荏苒時光五載,辛勤耕耘、屯墾于白云山,他們用自己的汗水、淚水,以及再也回不來的青春,讓這里變成了綠的海洋,動植物的樂園,實現了“辛勞換來群峰秀,留下青春不言愁”的錚錚誓言。
     
    (白云山知青紀念塔)
          現在的白云邨其實就是當年知青們工作與生活的地方。在這里,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硬是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在山腰上開辟出一塊平地,用一磚一瓦搭建起來了自己的“知青場”。一座簡陋的知青紀念碑矗立在白云山上,不僅記錄了知青們在這個曾經沒有人煙的山頭飛揚的青春的日日夜夜,也鐫刻了他們生活的酸甜苦辣。
          知青場部邊上的這口井自從知青們上山對其進行修整后,已經源源不斷地流淌了50年,如今依然清涼如許,甘甜如飴,就像一個母親的乳汁,喂養著白云山的生靈們,也使得白云山“知青場”自始至終保持著青春的活力。

    (知青井)
    夜夜躁狠狠躁日日躁
  • <input id="m6ky4"></input>
  • <acronym id="m6ky4"></acronym>
  • <menu id="m6ky4"></menu><kbd id="m6ky4"></kbd>